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新书速递 | 刘固盛等著《湖北道教史》

本号整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编者按

特别感谢刘固盛教授对本号的支持!



出版信息

书名:《湖北道教史》

丛书:荆楚文库

作者:刘固盛等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8年6月第1版

ISBN:978-7-5622-8195-5

 

 

作者简介

刘固盛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老子集成》常务副主编,“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常务副主编,《中华道藏》编委。

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主要从事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独著《宋元老学研究》、《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道教老学史》、《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等,合著《中国庄学史》、《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等,主编《葛洪论集》、《道家道教与生态文明》等。

宋元老学研究

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

道教老学史

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该课题最终成果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将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继《老子集成》之后的又一代表性成果。



内容简介

地方道教史研究是目前学术界深化中国道教史研究的着力点,刘固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湖北道教史》首次对湖北道教发展的历史进行集中研究,该著在基本史料、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观点等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是近年来地方道教史研究的重要收获。

湖北是一个道教文化的大省,《湖北道教史》对湖北道教进行了从古至今的贯通式研究。全书在阐述湖北道教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思想渊源以后,按照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当代的历史时间顺序,对道教在湖北地区的传播情况、道派的发展变化、主要道教人物的活动与贡献、道教思想等作较全面详细的叙述。对九宫山、武当山、荆州玄妙观、安陆元佑宫、武昌武当宫、长春观等道教名山宫观的历史进行了重点梳理。该著在叙述湖北道教历史的同时,对在湖北道教史上确曾作出了贡献但至今不为人所熟知的道教人物进行了重点发掘,如晋唐武当高道尹轨、山世远,武昌道士刘玄靖,南宋五龙派创始人孙寂然,元明九宫山御制派传人车可诏、黄守逸,元代荆州玄教宗师唐洞云,清代钟祥元佑宫全真高道陈真一、梁清格,武当全真高道白玄福等等,这些人物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北道教史的一些空白,也丰富了整个中国道教史的内容。

《湖北道教史》注意在中国道教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彰显湖北道教的地方特色,注重楚文化对道教的浸润,同时也充分重视道教对湖北地方社会的深刻影响。该书对湖北道教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一,道教名山宫观具有代表性。其二,各道派善于融合具有典型性,并且形成了多个富有湖北特色的新道派。其三,高道众多具有广泛性,而且传承有序,影响深远。该书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具有较大的突破。除了常见的文献外,注重地方志、道教宫观志、碑刻材料、出土文物及其它历史文献的发掘。研究资料的新发现,使本书在研究内容与观点上具有较多的创新。

本成果填补了中国道教史中有关湖北地方道教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对中国宗教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注重宗教学、历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并注意把宗教史与社会史的方法结合起来,为地方道教史研究的方法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此外,本成果还有较高的现实价值。道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成果阐扬其尊道贵德、顺应自然、珍爱生命、注重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理论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湖北道教的起源  1

第一节 湖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1

第二节 湖北道教的思想渊源  16

 

第二章 汉唐湖北道教  28

第一节 东汉道教兴起并传入湖北  2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湖北道教的发展  33

第三节 武当道教的初期发展  52

第四节 隋唐时期湖北道教的兴盛  72

 

第三章 宋元湖北道教(上)  101

第一节 九宫山道教的兴起与传承  101

第二节 武当山道教的发展  139

 

第四章 宋元湖北道教(下)  192

第一节 正一、全真等道派在湖北其他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192

第二节 九老仙都宫与元代玄教在湖北的传播  212

第三节 宋元湖北其他地区的宫观与道教人物  224

 

第五章 明清湖北道教(上)  262

第一节 明代皇帝崇道与武当道教发展的盛况  262

第二节 张三丰与明代武当道派的传播  272

第三节 明清全真道在武当山的传承与发展  300

 

第六章 明清湖北道教(下)  322

第一节 湖北地区的其他道教宫观  322

第二节 明清道派在湖北其他地方的传播  341

第三节 晚清道教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366

 

第七章 近代湖北道教  385

第一节 武汉长春观的振兴  386

第二节 汉口火居道士  415

第三节 近代武当道教的衰落  440

 

第八章 湖北道教文化  459

第一节 湖北道教音乐  459

第二节 湖北道教文学  487

 

参考文献  504

 

附录  513

清《湖广通志》所载明清湖北道教宫观名录  513  

后记  522

 

 

前言


湖北是一个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其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名山武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九宫山等。湖北省道教宫观众多,目前正式登记的有411座该数据由湖北省道教协会提供。,在1982年国务院确立的全国重点宫观中,湖北省有3座列入其中,分别是武当山紫霄宫、武当山太和宫和武昌长春观。其他著名宫观还有荆州玄妙观、开元观、太晖观、钟祥元佑宫、长阳中武当道观、远安鸣凤山道观、麻城五脑山帝主庙、鄂州葛洪观、黄陂思源观、蕲春白云观、新洲全福观等。湖北道教名山宫观是湖北道教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变化,构成了湖北道教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在中国道教史上,湖北是道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楚人信巫尚鬼,崇尚道家,楚地自然成为道教传播与发展的沃土。相传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曾两历荆湖地区,并到鄂东蕲水等地传道,后人曾在蕲水凤栖山修建神光观、在兰溪镇修建仙灵观以纪念他。张修、张鲁在巴郡传教时,与巴郡相邻的鄂西南地区包括今之巴东、建始、恩施、长阳等地,都有五斗米道的传播,后扩展到均州、随州等地参见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宗教》,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5页。。魏晋时期湖北道教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唐代,荆州成为湖北道教的中心,武当山道教开始受到关注;南宋九宫山御制派道教十分繁荣,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是当时南方道教的中心之一;明清时期湖北道教的重镇在武当山,武当道教以其富有特色的教义与宗教信仰、新的道派、积极的弘道活动、气势恢宏的道教建筑奠定了它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近代的湖北道教在衰落与困境中力求拓展,长春观成为名声远播的全真道十方丛林;当代湖北道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道教的发展是与中国道教的历史共生和演进的,但湖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又造就了湖北道教有别于其他区域道教的特点,概言之,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道教名山宫观具有代表性。九宫山、武当山道教都受到皇帝崇奉,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三国时,吴王孙权即在鄂州崇道;在唐代,江陵大崇福观由武则天御赐观名;南宋宁宗为九宫山道教亲赐道派传承40派字,御制派道教由此得名40个派字为:“道宗元太希,惟天可守之。以智绍祢祖,端显应良师。公子茂中景,叔孙克世时。孟仲季若善,居处自然熙。”(参见傅燮鼎:《九宫山志》卷九,《艺文一》,《中国道观志丛刊》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元代荆襄地区为玄教传播中心,唐洞云于荆州创建新的宫观,元惠宗赐额九老仙都宫;明代武当山得到多个皇帝的封赐,尤以明成祖为盛;明世宗朱厚熜敕命在钟祥创建元佑宫崇奉真武大帝;太晖观原是明代笃信道教的湘献王朱柏所营建的王宫,后来广元王朱术垌加以重修,并撰写《重修太晖观金殿显灵碑记》以记其事,盛赞太晖观“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清]崔龙见、魏耀修,黄义尊纂:《江陵县志》卷四十六,《艺文五》,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本。);明代几代辽王在荆州大都崇尚道教,末代辽王朱宪尤为虔诚,大规模扩建了玄妙观。如此等等,无不彰显出湖北道教的独特优势。


其二,各道派善于融合具有典型性,并且形成了多个富有湖北特色的新道派。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道派都曾汇聚于湖北,如天师道龙虎宗、上清派、灵宝派、丹鼎派、神霄派、清微派以及全真诸派等等,这些道派在湖北地区传承发展,互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道派。如张道清创立的九宫山御制派属于天师道符箓派,但又吸收了道教南宗的教义,重视性命双修;南宋初上清派茅山宗道士孙寂然登武当山,兴复五龙观,创立五龙派,该道派虽与茅山宗有渊源关系,但又祟奉真武,修习神霄雷法;元代武当道士张守清继承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符箓派等道派之长,创立了以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道法为主体的新武当派;明代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三丰派,兼容全真、正一教义,崇尚真武,提倡三教合一等等。道派之间彼此融合本是道教发展史上常见的现象,但上述湖北道教史上的各道派除了融合,还有创新,因而更加具有典型意义。


其三,高道众多具有广泛性,而且传承有序,影响深远。荆楚文化为湖北道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湖北地区具有信道、重道、崇道的社会风气,因而在历史上高道辈出,影响很大。如汉唐时期的尹轨、山世远、戴孟、刘虬、姚简、孟安排、罗公远、刘玄靖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道教人物也曾来湖北修炼弘道;宋元时期的张道清、杨宗华、封太本、罗希注、车可诏、唐洞云、孙寂然、王文卿、雷时中、汪真常、鲁大宥、叶云莱、刘道明、张道贵、张守清等,陈抟也曾在武当山长期修道,元代高道陈致虚与九宫山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的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李素希、黄守逸、陶仲文、任自垣、邵庆芳、雷普明、李德渊、简中阳、白玄福、陈真一、梁清格等;近代的徐本善、刘嗣授、侯永德等。他们或开宗立派,为道教传承做出贡献;或著书立说,有助于道教教义教理的发展;或刻苦修炼,阐扬宗风,济世度人,在社会上产生过积极影响。


卿希泰先生曾多次强调,道教史研究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认真地开展地方道教史和道派史的深入研究。(卿希泰:《道教研究百年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本书的撰写,便是试图在湖北地方道教史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在研究思路上,我们特别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全书按照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的历史时间顺序,对道教在湖北地区的传播情况、道派的发展变化、主要道教人物的活动与贡献、道教思想等作较全面详细的叙述,力求做到言出有据,平实客观。我们特别注意发掘那些在湖北道教史上确曾做出了贡献但至今不为人所熟知的道教人物,如九宫山御制派传人车可诏、荆州元代玄教宗师唐洞云、钟祥元佑宫清代全真道领袖陈真一等等。其二,在中国道教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注意彰显湖北道教的地方特色,注重楚文化对道教的浸润,同时也充分重视道教对湖北地方社会的深刻影响。如道家哲学以楚文化为发展土壤,楚人好巫重鬼的特点与道教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湖北具有道教发展的文化优势;湖北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又具有道教传播的地理优势;历史上,九宫山、武当山道教分别得到南宋皇帝和明代皇帝的崇奉和封赐,成为皇家道场,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本书重点加以研究的。其三,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除了常见的文献外,注重地方志、道教宫观志、碑刻材料、出土文物及其他历史文献的发掘。课题组成员多次前往省内各道教名山宫观如武当山、木兰山、九宫山瑞庆宫、荆州玄妙观、钟祥元佑宫、鄂州葛洪观、新洲全福观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武当山的碑刻资料进行了重点调研。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在荆州玄妙观发现《中兴路创建九老仙都宫记》碑文,这对了解元代玄教在荆州的传播有很大帮助;在武当山得到了《武当山金石录》的内部文献,并实地发现了多块记载明清全真道情况的碑刻,为我们研究武当道教提供了新的资料;在钟祥元佑宫发现了《重修元佑宫诫约碑记》石碑,由此我们才得知元佑宫在清代已成为全真丛林,并且是清初除武当山外湖北地区的另一个全真道龙门派的中心;在长阳获得了当地道士的手抄传本《宝录》,该抄本对研究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等等。这里还要提到何建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该丛书为我们利用湖北地方志中的相关材料提供了便利。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田野调查,重视文献学、历史学等基本的方法外,本书试图将宗教史与社会史的研究相结合起来,从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来揭示湖北道教历史的发展进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有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全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对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尽量参考,并随文注明,为此,谨表示诚挚谢意。


本书由刘固盛、梅莉、胡军、肖海燕、伍成泉、刘康乐合著。全书的具体分工如下:前言,刘固盛执笔;第一章,刘固盛、肖海燕、伍成泉执笔;第二章,伍成泉、刘固盛执笔;第三章,肖海燕执笔;第四章,刘固盛、肖海燕执笔;第五章,刘固盛、梅莉执笔;第六章,刘固盛、刘康乐执笔;第七章,梅莉执笔;第八章,胡军执笔。此外,博士生涂立贤、郭峰、王凤英协助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湖北省道教协会提供了部分资料。全书由刘固盛统稿、修改、定稿。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